感悟:抵美一月有感

KristenJZ / 2022-09-12


今天是2022年9月12日,从8月4日凌晨抵达美国已经是一个月零9天了。 这一个月的时间在逐渐安顿下来,除了日常的学习、工作和补充自己之外,在生活上做了这些事情努力让自己适应美国社会。

  • 打了两针补充的疫苗,对保险的使用进行了了解
  • 购买二手家具,慢慢把家徒四壁的房间收拾整齐了起来
  • 去了一次亚特兰大,感受了一下美国大城市
  • 办理 SSN,预约 DMV permit考试
  • 研究好了平时购物的网站和路线,把购买的时间放到自己的日常 schedule 中

养成了以下的习惯。

  • 看学校体育馆的 gym class,每周去跳操和打拳击
  • 用 calendar 加日程本规划自己的时间,calendar 划分大片的时间,日程本记录to do 的事情,并且手写完成和反思
  • 万事做好 appointment,对人对己都是。重要的工作最好在每周固定的时间设定好 weekly appointment
  • 每天固定的时间查邮件,把邮件用标签标记好,同时尊重他人,设置好 schedule 发送,尽量在工作时间发送出去。
  • 每周抽个时间做好饭,日常记得带便当。虽然还是有几天忘记了带午饭。

这个学期我的任务,一个是3门课程,分别是 Professinal seminar,COMM theory,和 PR。第二个是10个小时的 RA,和 Dr. Jiang 一起工作,她很 nice,目前也没有 push 我太久,也许也是因为没有确定的要写的论文,还在 foundation 的阶段;第三个是10个小时的 TA, 是本科生 Public speaking课的 TA,这门课的老师 Dr. Stamper 一直跟我说,不要花太多时间,她似乎很担心我花超过10个小时的时间,但是实际上我每周虽然登记了10个小时的工时,但是可能只花了我6-7小时的时间。

在人文社科的研究生院,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阅读。作为非母语的人文社科学习者,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像母语者那样学习和表达。第一周写PR 作业写了10个小时,然后收到了老师评价“写的很好,但是我需要的是每篇文章的 three takeaways 而不是整体的 three takeaways 哦”。我直接就崩溃了,和国内的朋友刘日炜打了电话,和他说我快崩溃了,为什么只有我在受这种苦,我为什么不在香港,不在新加坡,他们英语都很烂啊,为什么只有我在这里。他也不知道怎么劝我。但是2020年的投稿不中挫折经历使我确实获得了一些成长。我在崩溃了半天后,就跟Dr. Gallicano 写邮件,说“很抱歉我没有看清作业的要求,但是这个确实已经花了我10个小时的时间。但没有看清要求是我的问题,所以我会重新写,如果可以,请您帮我重新改一下。”Dr. Gallicano 非常友善,立刻向全班询问了你们是否都花了多于5小时的时间,并且修改了这份作业在期末占比中的比例。同时,我将这次的作业重新做并和下周的课程准备作业一起交,得到了两个29/30分的时候,确实有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的感觉。

我发现阅读英文论文这件事情,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我似乎以前就会花很多的时间,但是这一个月的大量阅读,以及从其他的博士生那里得到的建议,让我想到,其实我并不需要阅读清楚每一个字,我不需要记住每一条信息,我需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,完成这份作业,有一个两个 learning 即可。COMM theory 上那些古老的文献也是,我不需要读每个字每段话,我只需要把这个理论看清楚,了解就可以。以前我总活在担心里面,觉得会错过什么影响我之后的写作,但现在想的已经非常清楚,我不需要考虑这件事,如果写作需要,那时的事情那时再说。

同时,很重要的 learning 是尊重他人边界。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反向的 learning。虽然长期生活在国内,但是我的习惯一直都是有边界和距离感的,这来自于父母的教育、在外求学经历的气质,这些体验感也是我所注重的。但是来了这边之后,反而有一些反向文化冲击,来自本地的华人留学生圈子。很多时刻,因为自己并没有车,所以必然要拜托他们很多,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该造成的连接。但有需求就一定要接受这样的反向干预,人不能需要的时候说需要,不需要的时候就丢掉和人的连接。上周确实有一些麻烦,甚至让我觉得 quit 这个圈子就这么难吗?为什么我连要不要 quit 这些关系都不能随我自己的心愿呢?我一向不喜欢内耗太久,自己的内倾倾向已经非常强了,如果再加上内耗,会非常影响我的情绪。所以最近刚刚决定了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,和一起上课的同侪约一些饭局,希望能够减轻自己的依赖感,重建自己的距离和边界感。

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2-09-12